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飞速进步,1987年,国内国内生产总值为12058.6亿元,至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340506.9亿元,增长了17倍之多。国内经济迅猛进步的同时,各行各业也在迅速前行,银行业也不例外,国内银行业总存款额在1987年为6572.05亿元,而截止到2009年银行存款数额达到597741亿元,增加了90多倍。
1987年,国内银行总贷款数额为9032.35,到2009年,贷款数额为399685亿元,增长了44倍。银行数目也大幅度的增加,截止2009年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57家,营业网点19.3万个,从业职员284.5万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发生变化,从机构种类看,2009年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三类机构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50.9%、15.0%和11.0%。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份额比上年分别上升0.84、0.49和0.08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份额分别降低0.23、0.13、0.44、0.12和0.48个百分点。虽然银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但因为银行数目的增加,银行业的竞争优势加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市场上的份额渐渐降低,这也势必与国内经济增长有肯定的联系。
关于银行业的集中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不少学者做了研究。Guzman指出在垄断的银行市场中,资金的供给远小于资金的需要,极易形成信贷配给规范,为了探寻配给对象和监督投资项目,银行总是要耗费很多的资源[1]。以Domsetz和Peltzman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X效率结构假说”,他们觉得,拥有愈加先进管理和技术的银行在生产和配置上具备高效率,能减少本钱、增加收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2][3]。国内的学者也对此做出了相当多的研究,周琴、刘彩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剖析疑问中指出,中国现在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构成的寡头垄断为主要特点,并且这种市场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只存在肯定的正有关关系,仅存在偏高的低度有关关系[4]。李琼、刘建军在研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后指出,资金的跨区域流动收到限制,银行业市场结构进步的不平衡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的原因,并且得到如此的结论,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甚至比错误的信贷政策和限制银行进入更会致使经济的糟糕表现与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不利于非国有企业的进步[5]。